摘要:工读学校师生在自种菜地合影文丨周曰正 编辑丨文姐原石油工业部九二三厂半工半读学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遵照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指示,创办起来的一所中等专业半工半读技工学校,简称‘工读学校’。当年朱德委员长参观胜利油田给予了充分肯定:“.........
工读学校师生在自种菜地合影
文丨周曰正 编辑丨文姐
原石油工业部九二三厂半工半读学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遵照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指示,创办起来的一所中等专业半工半读技工学校,简称‘工读学校’。当年朱德委员长参观胜利油田给予了充分肯定:“......半工半读五千众,都是年轻力壮人。五年勤学期读满,留做当地做主人.....”当时设总校一所,分校十余处,遍布在胜利油田油田总部和各二级单位,后总校撤销,全部分至各分校。
我所在机修厂系第八工读,校长王春贵是来自宝鸡石油机械厂老石油人。老师46人,指导员13人,教务两人。教师均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指导员多来自大庆油田。
学生836人来自青岛、济南及山东各地市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和部分上山下乡知青。来自农村的烈士子女和贫下中农子女,有些仅有小学文化程度。面对这些年龄不等,学历参差不齐的年轻人,学校领导做出了巧妙的安排,根据每位同学入学前的学历适当地分到了适应本人的专业和班级。然后我们开始了难忘、紧张、快乐的半工半读学习生活。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走大庆的道路,办“抗大”式学校。是我们工读学校的办校宗旨,故建校建厂,就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甩开膀子战坯场 青春年华献油田
1966年春,三个月的入厂校教育,唤起了全校师生的冲天干劲。为了早日把工厂和学校建起,全校师生全身投入到了脱土坯的战场。几乎是昼夜奋战,夜以继日。每天晚饭后几个人一商量,带上镐头和铁锹,就奔向了白天看好的坯场,挖开沉睡数千年的土地,分层次均匀地撒好麦穰,再洇上水,为第二天的土坯做好准备,一直干到深夜。
早上四点多,天刚蒙蒙亮,我班六个男同学在班长带领下就来到坯场,(其他班也同样有这样一支小分队)开始和泥,等饭后大批人员到来,就能立即投入脱坯工作。
春寒料峭,冰冷的泥水刺痛了我们每个人的腿脚以至全身,但紧张繁重的劳动使我们全身冒出了汗珠,迎着初春的朝阳,看着准备完毕的泥土,我们几人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脱坯场上,身强力壮的男同学甩开宽阔健壮的膀臂,挥舞着铁锹和三齿钩(当地土语叫爪耙),和泥和装包,技术熟练的男同学掌模制坯,来自胶东农村的烈士子弟江源国、和来自上山下乡战线的知青张洪柯等同学,每天能突破1000块大关!
女同学承担抬泥兜运送泥浆的任务,她们多是从济南,青岛等大城市来的应届初中和少数高中毕业生,年龄最小的仅仅15岁,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今天,在建校脱坯场上她们两人提二十多斤的泥兜飞跑如燕,个个挥汗如雨,多人手脚有泡,但你争我赶无一人叫苦叫累,无一人示弱。
一天,在繁忙的脱坯场上只听一声尖叫,一个女同学撩下泥兜撒腿就跑,跟着声音几个男同学赶紧过来看究竟,只见一条刚刚冬眠出蛰的花蛇被她踩到脚下,顿时把她吓蒙。大胆的男同学抓住七寸,把蛇送到了遥远的地方,平息了一场惊险风波。
在这辽阔的沉睡了几千年鲁北大平原上,要开发油田要建设家园要建设我们自己的学校,年轻的我们早已下定决心,别说一条小蛇,即使狼豺虎豹决不畏惧!
工读学校宣传队在干打垒房前合影
(二)危难之时见真情 学弟学哥胜亲兄
我们机厂工读学校在各个分校中,条件算好一些的,进校时先期到达的工人师傅(教职员工)已为我们准备好了寝室,尽管是近三十人的大通铺,夸张地说,夜间翻身要数一、二、三,但我们感觉总比地窝子和帐篷强,我们很知足。
但,由于离厕所较远,夜间的方便可真是不方便,有一次还出了个小事故。
我们同舍,一个年龄最小的同学大概十五岁,夜间去方便,在回来的路上迷迷糊糊迈进了宿舍门前的原油坑里(当年冬季为了取暖,每个宿舍门前都挖了一个坑,运些原油来以备夜间舍内取暖),身上粘满了黑乎乎粘糊糊的原油。这下可急坏了宿舍的大哥哥们。有的为舍内炉坑添原油,有的找来汽油为其擦拭,有的去离宿舍几十米外烫开冻死的水龙头接来水加热后为其擦洗......折腾了半宿总算把这个小兄弟安顿好,虽然大家很辛苦,但都松了一口气,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九六六年春,河北邢台大地震波及山东,这天凌晨人们还都在熟睡中。睡觉灵醒的同学忽然觉得房子在动,立即大叫:“不好,地震了”!于是他马上喊醒全宿舍近30名同学。来不及穿好衣服,就跑出宿舍,跑到开阔处。这时大地还在震动中,只见校办公室高英杰老师在拼命地敲打着挂在办公室山墙上的铁钟,大个子李纪森老师放开他的那两条长腿向各个宿舍门前跑去查找询问有无落在房内的同学。当我们宿舍发现,又是那个最小的同学没出来,于是没有人打招呼,不约而同,几个大同学同时冒着随时会有余震的危险冲回宿舍,把还在梦中的小兄弟连拖带拉抢了出来。
(三)师生情谊深细微见精神
我们机制专业镗磨班共有32人,其中女同学26,男生6人。班主任老师王启艳是来自四川石油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年轻漂亮的娃娃脸上每天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操着浓厚的四川味的普通话,为我们讲课,对听不懂学不会的同学她会反反复复地讲,直到每一个同学都会都懂。
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山东娃子有时对她的“川普”感到好笑,这时王老师又会反问一句:“你们笑啥子嘛?”不管上课下课她多数时间是在我班女生宿舍,故她对每一个女同学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在热火朝天的建厂建校脱土坯场上,王老师总和小于她几岁的同学们并肩战斗,泥水汗水时常挂满她那漂亮的娃娃脸,同学们也都喜欢与她开玩笑,但她从不生气,总是笑呵呵的。但她又很细心的关心着每个同学。有一次她正在干着自己的活,突然又很麻利地夺过一女生的运泥兜,并立即赶她们回宿舍,其原因过后他人才知晓,原来她正值生理期。
学校办公室来自山东劳动厅技校的李秀春老师,逢休息时间她总会在学生宿舍转,遇到那个同学有困难她总会像自家大姐一样为你排忧解难。适逢春夏之交,盖了一冬一春的棉被,到了该拆洗的时候,往年在家都是母亲的活,可现在不行了。每个大礼拜(那时是十天一个礼拜)各个宿舍勤快的同学们都在忙着拆洗被褥。这时的李老师真可成了更忙的人。多数同学都不会做,她就在帮助缝制的同时,又细心的手把手地教他们。
李老师来自泉城济南,标准的济南话拉近了与济南同学的距离,她的老公又是青岛人,这样青岛来的小嫚小小也愿意和她拉家常,她的平易近人也感动了农村来的同学。同学们都把李老师当成自家大姐,和我们亦师亦友。
支援江汉油田部分同学
(四) 雨 夜 抢 救 土 坯
春末夏初的一个夜晚,忙碌了一天的同学们都已进入了梦乡。不知谁起床方便,大喊了一声:“不好,下雨了!”坯场有数万脱好的土坯,如果雨水一浇就全泡汤了,全校师生都清楚。此时,只见有的同学拿上自己床上的塑料床单,有的干脆抱着自己的被褥,向坯场奔去。
全校师生冒着冰冷的风雨,把自己的床单、被褥盖到了多日的劳动成果,土坯上。土坯保住了,可好多同学却突袭来的冰冷的雨水淋感冒了。校长王春贵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去学校食堂熬好红糖姜水,连夜送到每一个学生宿舍,王校长还亲自把滚烫的姜糖水送到同学的口边,深深地感动了全校同学。
(五) 身教胜于言教
学校领导和老师不只是在教授我们文化和技术,他们更关心着每一个同学的全面健康成长。
有一段时间,学校食堂发现了吃剩的馒头有乱扔现象,(当时国家刚刚渡过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发现这个问题,学校领导并没有直接批评哪一个同学,而是把教职员工召集到学生食堂,把捡回来的馒头清洗处理了一下,当着全体用餐同学的面王春贵校长带头,其他老师们都抢着吃了起来,后来有些同学也纷纷抢着去吃。身教胜于言教,一切尽在不言中。从此学生食堂再没发生过乱扔食品现象。
(六) 师傅亲如父 师妹情也深
我学的是镗工,操作的是一台T611卧式镗床。我和我的一个小师妹王巧玲的师傅叫王世纪,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共产党员、老石油,来自玉门油矿。虽然我跟他时间不长,但让我学到东西可不少,他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照更让我感到了父辈的温暖。
我们开的这台T611卧式镗床,当时是油田唯一一台‘中捷友谊厂’生产,加工钻机设备的大型机床。王师傅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养护着它。当我们跟师傅来到它面前时,师傅并没有教我们深奥的技术,而是擦拭床子保养床子的有关知识。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老石油战士,国家主人翁的崇高境界!在机床前,每次开机王师傅都会把我两个叫到跟前,把每一动作反反复复讲手把手的教,同时,还把被加工件的用途和重要性告诉我们,只到我们真正听懂学会才可让我们操作。
一天上夜班,正逢白天我感冒,那时是会战时期,讲究‘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但,一个劲的咳嗽是控制不住的。王师傅看在眼里,为让我既不下火线,又不影响身体,悄悄地让师妹把我送到一工具箱后,并安顿我在那里迷糊一会,等我稍微好了点,睁眼一看,师傅和师妹的棉工服全都盖到了我的身上。顿时我感到了来自亲人般的温暖,浑身充满了活力,觉得感冒好似已离我远去,回到车床边干了起来!
作者到九二三厂第一张照片
(七)快 乐 的 校 宣 队
诞生于脱坯场上的机厂工读学校宣传队,是一支土生土长的业余文化小分队。队员10人,个个能歌善舞,人人能编会写。有幸本人成其一员。
宣传材料有的来自各个班级,再由这几人临场编辑成朗诵诗,对口词,快板,三句半等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更多是我们自采自编,把现场出现的好人好事编写,以多种文艺形式宣传出去,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热情和干劲。
建校建厂工地就是我们的舞台,有时还会到车间班组,为正在夺油会战的工人师傅演出。每到哪里都会把快乐和欢笑送到哪里,因为我们演的是身边的人,唱的是刚刚发生身边的事,故受到工人师傅的热烈欢迎,他们亲切地称我们是‘机厂的乌兰牧骑’。
同时,宣传队还承担着为一线同学送开水的任务,每当我们把不冷不热的开水送达每个粘满泥土的同学嘴边,(因为他们的双手无法端水碗)看到他们喝进去的舒服的样子,我们也感到特别高兴。
白天,我们奔波在劳动现场,每到晚上,同学们都休息了,宣传队全体成员在队长李淑芝和岳淑秀的带领下,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总结和编排明天的节目,每晚都要加班到11点以后。
为同学送快乐,是校宣队的宗旨。为建校做贡献,是校宣队的光荣!
工读学校宣传队工作照
(八)石油工人四海为家 工读学生志在天涯
“进了石油门,就是石油人。”九二三厂半工半读学校,是当时的石油工业部下属的厂办学校。一旦踏进了这个门坎,就成为了一名后备的石油工人。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流行的一首歌。也是我们这一代信奉和追求的。1966年中央发出了到三线找油找气的号令。数十万计的石油大军聚集到荆楚大地,江汉平原,展开了空前规模的“五,七”大会战。
根据上级要求,工读学生将有三分之一首批就要开赴江汉,命令一下达,尽管有些同学内心有不乐意,但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都积极的报名。最后,我们镗磨班32名同学26名女生和全校一百多名同学列入了援江名单。为国家的需要,为石油工业的需要,他们义无反顾地打起简单背包,挥泪洒别了并肩战斗朝夕相处一年多的战友,离开了刚盖好的干打垒房子,和这片生机勃勃的齐鲁大地。于当年九月跟着工人师傅的援江汉大军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在后来的日子里,先后又有几批去了大港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半个多世纪的石油开发建设的大军中,从各油田领导到基层井队,作业队、科研部门、工厂车间处处都有九二三厂半工半读学校工读学生的身影。
(九)初心不可忘 使命牢记心
石油工业部九二三厂半工半读学校仅仅办了短短的几年,可她在石油部和油田教育史和会战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因为历史的原因,1967年有一部分工读学生响应政府号召,提前离开学校,转学走向了工作岗位,提前担起了开发油田和建设油田的重任,圆了我们朝思梦想的石油梦。有一部分继续工读到完成学业,走向了油田各单位担起了技术和领导的重担!真正实现了朱德委员长的遗愿:留做当地做主人!
遍布在全国各个油田数以万计的工读学生,为我国石油工业奋战了近半个世纪,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年华。现在大多数已年过七旬,进入暮年,这些老兄弟姐妹们大多数还在各个油田颐养天年,并时时刻刻关心关注着我国的石油工业。
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多正在继承着我们的事业,奋战在全国各石油企业,为祖国的石油工业贡献着他们的青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每看到听到这个时代的口号,我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我们的青壮年时代。想起了我们的工读学生生涯。想起了我们朝夕相处胜似亲人的同学战友。尽管现在国家富强了,但老一代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可丢。初心不可忘,使命牢记心。
工读学校师生共同学习报刊新闻
作者简介:周曰正,当年治黄大军中的一代新人,济南洛口西大鲁庄村老知青,济南柴油机厂退休职工。